好多人说00后贫富差距特别大,有的人天天穿着洛丽塔逛 ...

[复制链接]
查看311 | 回复0 | 2020-8-17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多人说00后贫富差距特别大,有的人天天穿着洛丽塔逛街各种旅游各种玩儿,有的人放暑假也只能在家里趴着,想出去都舍不得,这是真的吗?

差距很大,并且越来越大。


………………………………………………………………………

学生A,05年出生,就读于某私立中学初中部(当地几大名校之一,具体校名就不说了),成绩排班里前十,自觉物理略差,主动提出补习。

父亲毕业于西安交大土木工程专业(当年貌似还叫建筑工程系),如今是某建筑集团工程师,母亲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如今在某三甲医院做肾内科医生。

可以说,给这样的孩子辅导功课是一种享受。谦虚礼貌,谈吐得体,各科基本功扎实,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性也强,讲解例题时,不需要复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在交流过程中能很快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不懂就问,再根据这些易错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刷题。

这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反应也很快,提出的问题也都有一定深度,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太快,解题经常跳步,显得逻辑不够严密,偶尔也会走神,但总体上思维很敏捷,能及时就辅导内容作出反馈,于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变成了双向的信息交互。显然,和他一起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原本计划十次课完成辅导,但他的进度很快,第九次课就把我所准备的所有内容上完了。

课程结束以后,孩子的母亲给我发微信,说用第十次课的时间一起吃个饭。在桌上,这孩子表现得很活跃。原因是当天中午,爸爸从国外出差回来,给他带了一块卡西欧的手表,大概值300刀。

跟这母子俩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的父母关于孩子的教育有一种持久性的焦虑感:既担心孩子学习太辛苦,损害身心,又忧虑孩子学习能力达不到自己当年的水平,以至于长大后出现所谓的“阶级滑落”。

最后,他母亲说,夫妻二人给孩子定的最低目标就是高考考上西安交大,否则就先读一年预科班,然后出国。最关键的是,家里已经在市区置办了四套房,光收房租就足够他把博士读完。

…………………………………………………………………………

学生B,06年出生的小女孩。父亲是山东本地人,只有初中文化,母亲是四川人,小学没读完。

两人在鲁西北某乡镇中学对门开书店,挣得是辛苦钱,但在当地也算相当富裕。这位小姑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

满分100分的数学题只能考十几分,一本英语书上认识的单词不超过20个。父母对她的唯一要求是随便考上一所高中,哪怕是当地最烂的一所高中,也算是给最高初中毕业的自己家扬眉吐气了。但她在学习文化课以外的方面很有天赋,去年还作为群演参加了某卫视春晚的大型武术类节目。

给她补课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讲一道非常简单的物理题,就需要带着她把课本重新啃一遍,压强公式,欧姆定律,牛顿定律……背了就忘。

辅导老师急得满头大汗,偏偏她自己还毫不在意。每学上十几分钟,就从书包里摸出一块巧克力“吧唧吧唧”啃,好不容易记住一个公式,就突然兴致勃勃地来一句“老师,你真的见过死人吗?”“老师,我男朋友可帅了!”“老师,你还没有女朋友吗?”课间,我问她对于未来有没有什么想法,她摇摇头。

过了半天,她突然说:“俺要嫁给大帅哥当老婆!”(她在山东长大,习惯于山东方言)辅导时间一长自然就明白,这样的孩子天生不适合学习。于是每天就带着她反复背最简单的单词和公式,直到能脱口而出,然后告诉她,考试的时候把你能记得住的和这一科有关的东西都写到卷子上就好。

小姑娘点点头,继续啃巧克力,发呆。

…………………………………………………………………………

学生C,05年的农村男孩,算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

年前,他的母亲提着一兜苹果,带他来到我家里,说自己还要去棉纺厂上班,麻烦我辅导他一天功课,然后骑上电动车,匆匆赶往附近的工厂。

他戴着黑框眼镜,很腼腆,话也很少。我问他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忙解决,他拿出几张改过的试卷,说有几道题不会。

我看了看,发现都不是很难的问题,但确实涉及到了很多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就拿张纸,一边写步骤一边给他讲,讲到最后问他听明白了没有,他点点头。

然后我说,你用我刚才的方式再给我讲一遍,他拿着笔,顿了半天,说“我想不起来了”。
于是我又给他讲了一遍,让他复述一下,他拿着笔,依然磕磕绊绊。

如此反复了四五次,他终于能较为流畅地把这道题说明白了,但也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

下午五点多,终于把这张卷子彻底弄完。院子里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他父亲满身是石灰和土,是从工地上下了班就直接来接他。
这孩子背着书包坐上父亲的摩托车后座,冲我们摆摆手就离开了。

当晚和母亲聊起这孩子。她说孩子的奶奶去年刚去世,之前为了给她治病,唯一的儿子花了很多钱。
这个小孙子小学成绩不好,没有考上市区的公办初中,又不想按户籍“划片”上乡镇中学,家长就花了上万的赞助费,让他上了开发区一所寄宿制私立中学,那里学费和生活费都很高。他父亲在工地绑钢筋,母亲是棉纺厂的女工,目前收入尚可,但二人都没有养老保险。

村里很多家庭都有和他年龄相仿的男孩子,近几年也纷纷在市区或附近的开发区买了房。他的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暗地里也在着急,歇班的时候二人经常去一些新开的楼盘看房子,但动不动就8000多一平米的房价,实在让人望而却步。
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算好,50多人的班里只能排到40多名,节假日上补习班,花了很多钱,却也没什么起色。
爸妈让他干啥他就干啥,从来不惹是生非,闲暇时间就自己玩会电脑或手机,很少出门。

可以看出,这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孩子。
家境一般,智力一般,社交能力不强,自制力也较差,父母很宠爱,陪伴时间不多,偶尔想要好好学习,但始终没有太多天赋和动力。
这种孩子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长大,往往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
从小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就没有什么想法,等到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慢人一步时,已经来不及弥补。

………………………………………………………………………

00后之间最大的差距其实不只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

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信息化建设最迅猛最便捷的年代,有的家庭抓住了时机,给孩子以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资源,帮助他将人生一步一步做好合理规划,有余力的甚至准备了plan B,这样的孩子,自己知道努力,家庭条件又能满足各方面的追求,自然能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实现阶级跨越,成为人中翘楚。

而大部分底层家庭并不能敏感地察觉到信息的重要性和社会阶级的日益固化。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孩子早期的成长潜力,他们唯一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更加拼命地工作,为孩子赚取节假日的补习费用和就读私立中学的赞助费。

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只能成长为新一代的底层人民。家庭没什么资源,自己也没什么想法,偶尔想努力,但付出了也总没有收获,于是渐渐认命,考不上高中的就去读个技校(大概率上不完就辍学),然后进个工厂当一线工人,在日复一日的刻板劳动中贩卖苦力,消磨青春。

考得上高中的也很难提高成绩,最终上个学费高昂的专科或三本,迷迷糊糊厮混几年,穿着廉价西装挤着两个钟头的地铁,为三五千月薪的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最终在异地他乡实在混不下去,灰溜溜地逃回故里,找个两三千月薪的工作重新开始,掏空父母多年的积蓄贷款买房,然后结婚生子,让后代继续重复这样的人生。

…………………………………………………………………………

值得深思的是,由于自身所处时间及空间的局限性,我所能接触到的这几个孩子,上限不够高,下限也不够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